查詢時請注意選擇相應的產品編號
分子自組裝的原理和特點以及科學中的應用 | |||
---|---|---|---|
      
2005年7月美國《Science》雜志在創刊125周年紀念專輯中提出21世紀亟待解決的25個重大科學問題。唯一的化學問題就是“我們能夠推動化學自組裝走多遠”,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分子自組裝的重大科學意義。文章充分肯定化學家在自組裝方面取得的一些新的進展,但呼吁化學家應分家重視自組裝的研究,并要注意師從自然,通過自組裝來制備更加高級復雜的結構。
分子自組裝的原理和特點自組裝是指構筑基元在一定條件下自發地形成有序機結構的過程。它是創造新物質和產生新功能的重要手段。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對于開放的、遠離平衡態的有高度活性的體系可能服從于耗散結構的準則。分子自發地通過無數非共價鍵的弱相互作用力的協同作用是發生自組裝的關鍵。這里的“弱相互作用力”指的是氫鍵、范德華力、靜電力、疏水作用力、 π-π 堆積作用、陽離子一π吸附作用等。非共價鍵的弱相互作用力維持自組裝體系的結構穩定性和完整性[4]。并不是所有分子都能夠發生自組裝過程,它的產生需要兩個條件[5]:自組裝的動力以及導向作用。自組裝的動力指分子間的弱相互作用力的協同作用,它為分子自組裝提供能量。自組裝的導向作用指的是分子在空間的互補性,也就是說要使分子自組裝發生就必須在空間的尺寸和方向上達到分子重排要求。自組裝膜的制備及應用是目前自組裝領域研究的主要方向。自組裝膜按其成膜機理分為自組裝單層膜(seassembled monolayers,SAMs)和逐層自組裝膜(Layer-by-layerself-assembled membrane)。如圖1所示,自組裝膜的成膜機理是通過固液界面間的化學吸附,在基體上形成化學鍵連接的、取向排列的、緊密的二維有序單分子層,是納米級的超薄膜。活性分子的頭基與基體之間的化學反應使活性分子占據基體表面上每個可以鍵接的位置,并通過分子間力使吸附分子緊密排列。如果活性分子的尾基也具有某種反應活性,則又可繼續與別的物質反應,形成多層膜,即化學吸附多層膜。自組裝成膜較另外一種成膜技術Langmuir-Blodgett(LB)成膜具有操作簡單,膜的熱力學性質好,膜穩定的特點,因而它更是一種具有廣闊應用前景的成膜技術
分子自組裝體系形成的影響因素分子自組裝是在熱力學平衡條件下進行的分子重排過程,它的影響因素也多種多樣。依據能量最低原理,以及自組裝產生的兩個必要條件即動力以及導向作用分別考察了自組裝體系形成過程中的影響因素,主要歸納為以下三點:分子識別,組分和溶劑影響。
在有機分子自組裝過程中控制組裝順序的指令信息就包含于自組裝分子之中,信息依靠分子識別進行[6]。日前分子識別進一步應用于臨床藥物分析、模擬酶催化以及化學仿生傳感器。為定性分離和設計提供更多的信息,也為加速分子發現提供潛能。
吳苊[7]等利用掃描軌道電鏡觀測了4一十六烷氧基苯甲酸(T1)和3,4,5一三取代十六烷氧基苯甲酸(T3)分子在石磨上形成的自組裝體系的結構,結果發現這兩種分子的自組裝排列結構有著很大的不同:T1分子形成的是有序的明暗相間的條隴狀結構,而T3分子形成的是密堆積結構。這說明組分結構的微小變化或組分的數目變化可能導致其參與形成的自組裝體結構上的重大變化。
溶劑的性質及結構上的不同都可能導致自組裝體系結構發生重大改變。任何破壞非共價鍵的溶劑,都可能會影響到自組裝過程的進行。Joseph M.Desimone[8] 用不同密度液態或超臨界態二氧化碳作為溶劑時,考察對兩性共聚分子的自組裝的形成的影響,結果發現在CO2 溶劑密度低于0.82g/cm3 時,CO2相和高分子相是獨立存在的;當CO2溶劑密度增加時,高分子溶解,成為低聚物(半徑2~4nm);當密度到達一定值時,低聚物團聚成球形顆粒。由此可知溶劑的密度對自組裝確實有一定的影響。
分子自組裝的應用及研究進展分子自組裝的應用愈來愈得到各國研究者的重視。總體來講,分子自組裝的應用分為以下三個方面:納米材料中的應用,膜材料方面的應用以及生物科學中的應用本文由中藥標準對照品中心整理提供。
分子自組裝在納米材料中的應用分子自組裝技術在納米技術中的應用主要集中在納米介孔材料、納米管、納米微粒的制備中。 |
上一篇:超分子化學的理論基礎及其功能 | 下一篇:超分子化學分子自組裝體系的表征研究 |
---|
無法在這個位置找到: xy/left.htm